今年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。2005年8月15日,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余村考察時,首次提出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。18年后的今日中國,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深入人心,天更藍、地更綠、水更清,萬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。
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,中山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,高水平謀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,穩步推進綠美中山生態建設,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,一幅美麗中山的壯美畫卷正在徐徐展開。
中山作為嶺南水鄉,水是極具特色的符號,做好水文章,是中山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。水污染治理作為中山兩大攻堅戰之一,一直是生態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。為打贏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堅戰,打造生態美麗河湖,中山堅持市鎮合力推進“六污同治”,聚焦重點河涌水質問題,誓要打贏打好水污染治理這一場沒有退路的攻堅戰。
在中山,“綠美”品質一以貫之。作為具有嶺南水鄉獨特風貌的珠江西岸城市,中山早已將“綠美”繡入發展藍圖,今年更提出以“百千萬工程”引領各項工作新突破,讓人民群眾感受到綠美中山新變化。為人民群眾幸福感提供“綠色擔當”的背后,是中山切實的“綠色行動”。2023年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:“新建改建各類公園100個,用‘繡花’功夫打造公園城市”。中山市自然資源局發布《中山市公園與綠地體系專項規劃(2020-2035年)》,規劃至2035年,全市公園總量超過1000處,用約十年時間,建成一座全域公園城市,實現“千園之城”愿景,中心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小于8平方米。
從全力推進綠美中山生態建設,構建“一環、三帶、多節點”市域公園與綠地體系,到科學治水,全面推進城污、農污、小區改造、工業區改造、農業面源治理、城市面源治理 “六污同治”,中山在環境保護的問題上“躬身入局”,帶頭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,一張藍圖繪到底,一件接著一件辦,一年接著一年干,為子孫后代留下天更藍、山更綠、水更清的美麗家園。
人不負青山,青山定不負人。近年來,中山的藍天、碧水、凈土保衛戰已經初見成效。2013年至2022年十年間,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,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(PM2.5)平均濃度實現快速下降,降幅為61.2%;中山水環境質量穩步向好,市級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持續穩定優良,2022年度地表水國、省考斷面水質全部優良,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由2021年中的25%提高到目前的55.8%……中山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,人民群眾進一步享受到了藍天白云、繁星閃爍,清水綠岸、魚翔淺底,鳥語花香、田園風光。
建設生態文明,關系人民福祉,關乎城市的未來。中山,正以更高的標準、更大的力度、更實的舉措,蹚出一條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之路,讓市民不僅望得見山、看得見水、記得住鄉愁,讓自然財富、生態財富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經濟財富、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,促進“高品質生態環境”與“高質量發展”相互促進、相得益彰的發展,也讓人民群眾優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持續增強。
編輯 賴彤瑤? 二審? 周振捷 三審 岳才瑛